2014年2月13日 星期四

一半不知病徵增加中風機會 房顫患者認知不足(AM730,2012年05月21日)

心房顫動(房顫)是最常見的心律不正疾病,平均每100名港人便有1人患上此症,而患者的中風機會比一般人高7倍。但中文大學一項調查發現,大部分患者都對本身病症認知非常不足,專家擔心會阻礙控制病情。

中大藥劑學院在去年2至4月,訪問了70名患有心房顫動達5年的病人,發現所有受訪者均未能講出自己所患的是「心房顫動」,六成半人只知自己患上心臟病,亦有一半受訪者不知道房顫的病徵是包括呼吸短促、心悸和疲倦等,更有74%不知道高血壓、冠心病及心瓣問題等可導致房顫。

69歲的熊先生早在05年時,已在身體檢查中發現患有心房顫動,但一直未有正視,結果先後中風達3次。06年的首次中風只屬輕微,感到右手乏力,獲醫生處方「亞士匹靈」和降血壓藥;但07年第二次中風,卻影響其說話能力,甚至曾未能辨認到家人。當時醫生處方了抗凝血藥「華法林」,但熊先生從朋友聽聞過服食此藥需要「戒口」,即使常吃的菠菜、菜芯等都要「可免則免」,令他一直只服成效較低的阿士匹靈。直至前年,他第三次中風後,他唯有服食對飲食限制較少的新抗凝血藥「達比加群酯」,加上平日練習行路和說話,現在已大致康復,更不時參與社會服務。

心臟科專科醫生黃品立指,心房顫動患者病發時,心跳速度會變得過快、過慢或不規律,但患者一般到血塊形成,並且上游至腦部導致中風後,才發現患病。有研究指出40歲以上的人口中,達四分一人在去世前會患上房顫,而房顫患者出現缺血性中風的機會更比一般人高7倍,屆時或會導致患者說話和活動能力受損,甚至半身不遂。

黃品立稱,由於服食傳統抗凝血藥「華法林」既要控制飲食,又需定期輸血,約超過一半房顫患者抗拒服食該藥。但隨著有新的抗凝血藥推出市面,患者服用時毋須「戒口」,發生出血性中風的風險亦較「華法林」低36%,但新藥需要病人自費購買,如熊生每月花1,000元買藥。黃品立更提醒患者,如有嚴重腎病、不正常出血、80歲以上或使用口服抗真菌藥則不宜服用。他亦與腦神經科醫生、藥劑師等成立「心動聯盟」,希望藉此讓患者和公眾更了解該病症和用藥資訊。

來源: http://www.am730.com.hk/article.php?article=104586

am730-21May2012

2014年2月5日 星期三

薄血藥「華法林」易受食物損療效 (星島日報2012年2月13日星期一上午 6:09)

本港每一百個人之中,就有一名患心房顫動,高危的患者要服用薄血藥去減低中風風險。當中為人熟悉的薄血藥「華法林」,不少人均知道要避免進食某些蔬菜,以免影響效用,但原來搽跌打酒、用鎮痛貼甚至食用蒜頭及薑等,都會影響藥效,嚴重者會導致病人腦出血,有性命危險。

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內科學系講座教授謝鴻發指,現時本港大多心房顫動患者服用「華法林」降低中風風險,不過華法林屬高風險藥物,易受食物影響療效,如菠菜、豆苗、通菜及肝臟等。謝鴻發說,不少中藥材,甚至蒜頭及薑均會影響華法林藥效,惟患者多掉以輕心。

於○八及○九年間,港大研究曾訪問二百五十名服用華法林六個月以上的心房顫動患者,發現逾半數人一星期食用逾四次中藥,分別八成人及七成半人一年內曾食用蒜頭及薑,而常吃中草藥的病者,近半數時間的凝血指數不達安全水平,反映其中風風險愈高。

宜定期驗血控制飲食

謝鴻發舉例指,人參及綠茶會減低華法林藥效,無助降低中風風險;相反蒜頭、薑、當歸及杞子等會增加藥效,「但增強藥效意味着血液過稀,皮膚損傷比平常人更難止血,嚴重甚至會胃出血或者腦出血等。」不過他表示平常炒菜加入蒜頭及薑片,因分量較低,對病者影響不大,「分量低問題不大,但成碟薑或蒜頭食落肚就有影響。」又補充跌打酒一樣會影響藥效,「有些跌打會整包中藥『翕』住患處,皮膚同樣會吸收好多中藥。」他更指坊間一般藥房或便利店有售的鎮痛貼,因含有薄血效果的水楊酸成分,一樣會加強華法林藥效,引致易出血狀況。

謝鴻發建議患者病人平日應控制飲食,避免進食或使用以上食品藥品,定期覆診及驗血,維持正常凝血指數。去年七月本港衞生署已批核一款較新的薄血藥「達比加群酯」,謝表示新藥不受食物而影響作用,患者亦毋須經常驗血,惟它屬自費藥物,每月藥費約一千元,遠高於華法林每日開支只需幾毫子,另新藥亦會有胃痛副作用,且年紀較大及腎衰竭患者並不適用。

來源: http://hk.news.yahoo.com/%E8%96%84%E8%A1%80%E8%97%A5-%E8%8F%AF%E6%B3%95%E6%9E%97-%E6%98%93%E5%8F%97%E9%A3%9F%E7%89%A9%E6%90%8D%E7%99%82%E6%95%88-220903194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