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4年2月13日 星期四

一半不知病徵增加中風機會 房顫患者認知不足(AM730,2012年05月21日)

心房顫動(房顫)是最常見的心律不正疾病,平均每100名港人便有1人患上此症,而患者的中風機會比一般人高7倍。但中文大學一項調查發現,大部分患者都對本身病症認知非常不足,專家擔心會阻礙控制病情。

中大藥劑學院在去年2至4月,訪問了70名患有心房顫動達5年的病人,發現所有受訪者均未能講出自己所患的是「心房顫動」,六成半人只知自己患上心臟病,亦有一半受訪者不知道房顫的病徵是包括呼吸短促、心悸和疲倦等,更有74%不知道高血壓、冠心病及心瓣問題等可導致房顫。

69歲的熊先生早在05年時,已在身體檢查中發現患有心房顫動,但一直未有正視,結果先後中風達3次。06年的首次中風只屬輕微,感到右手乏力,獲醫生處方「亞士匹靈」和降血壓藥;但07年第二次中風,卻影響其說話能力,甚至曾未能辨認到家人。當時醫生處方了抗凝血藥「華法林」,但熊先生從朋友聽聞過服食此藥需要「戒口」,即使常吃的菠菜、菜芯等都要「可免則免」,令他一直只服成效較低的阿士匹靈。直至前年,他第三次中風後,他唯有服食對飲食限制較少的新抗凝血藥「達比加群酯」,加上平日練習行路和說話,現在已大致康復,更不時參與社會服務。

心臟科專科醫生黃品立指,心房顫動患者病發時,心跳速度會變得過快、過慢或不規律,但患者一般到血塊形成,並且上游至腦部導致中風後,才發現患病。有研究指出40歲以上的人口中,達四分一人在去世前會患上房顫,而房顫患者出現缺血性中風的機會更比一般人高7倍,屆時或會導致患者說話和活動能力受損,甚至半身不遂。

黃品立稱,由於服食傳統抗凝血藥「華法林」既要控制飲食,又需定期輸血,約超過一半房顫患者抗拒服食該藥。但隨著有新的抗凝血藥推出市面,患者服用時毋須「戒口」,發生出血性中風的風險亦較「華法林」低36%,但新藥需要病人自費購買,如熊生每月花1,000元買藥。黃品立更提醒患者,如有嚴重腎病、不正常出血、80歲以上或使用口服抗真菌藥則不宜服用。他亦與腦神經科醫生、藥劑師等成立「心動聯盟」,希望藉此讓患者和公眾更了解該病症和用藥資訊。

來源: http://www.am730.com.hk/article.php?article=104586

am730-21May2012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